本场核心观点:配资操盘开户
AI投入仍在加速:从 Oracle 到微软、谷歌、Meta,全球大厂的资本开支不减反增,市场对“AI 泡沫”的担忧正在消散。算力还远未到中场:未来三到五年,基础设施建设仍是核心,应用和算力会并行发展,而非单纯转向应用。中美路径差异明显:美国强在算力、能源和基建,中国则在产品体验、运营、数据和成本端更有优势。GPT-5并非掉队,而是预期过高:AI 大模型的竞争格局已多元化,OpenAI 不再“一骑绝尘”,中国厂商正快速追赶。A股短期热度高,港股长期更值:A股主题性机会更强,港股互联网巨头则更适合中长期配置。Q1:这轮财报季,多家全球科技公司业绩超预期,背后主要原因是什么?孔蓉:市场最关注的其实是上周Oracle的财报。财报公布后,股价大超预期,尤其对未来AI需求的指引非常强劲,披露有4000-5000亿美元的云和数据中心建设需求。
整体看,本轮财报显示出一个核心特征:AI投入仍在不断加速。不仅是Oracle,Meta、谷歌、微软等大厂的资本开支也在继续增加,市场此前担心他们会下调Capex,但事实恰好相反。
另一个关注点是“钱花在哪,值不值”。这次财报显示,一些应用场景已经开始跑出来,ROI逐渐显现。比如部分应用公司提到AI增速很快,国内的阿里、腾讯也在强调AI与电商、广告等业务的深度结合。数字层面也能看到落地更真实。
因此可以说,今年初市场曾担忧AI泡沫,但随着财报验证,疑虑逐渐消除。AI依然处在不断加速的过程。推理需求增加、多模态能力提升,都在推动Token量增长。这也是大厂愿意持续砸数百亿上千亿Capex的根本原因:需求真实存在。
Q2:马斯克大规模回购股票,是否也印证了全球AI算力仍在加速?孔蓉:确实如此。无论是公司层面的Capex投入,还是马斯克个人的真金白银,都显示出他对AI的坚定押注。
马斯克旗下在基础设施、应用端的投入都很大,比如机器人、FSD智驾、Robotaxi等。他作为标志性人物,其选择代表着对未来科技趋势的判断。也从侧面印证了AI投入和算力建设仍在加速。
Q3:有人认为机会正在从算力端转向应用端,这是否意味着AI进入了新阶段?孔蓉:我认为AI仍处于早期阶段,并没有进入所谓的“中场”。很多人觉得三年过去了,该转向应用,但我不同意。
与互联网不同,AI是效率工具,其提升是持续的,没有明显的尽头。因此,未来三到五年,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核心。目前算力仍有缺口,美国和中国都还有空间。除非架构发生本质变化,否则建设还会继续。
应用层面,机会也在出现。不同于互联网靠单点爆款,AI应用往往与基础模型能力提升和算力扩展螺旋上升。比如今年最典型的是AI编程:一开始被认为场景小,但实际市场空间远超预期,甚至可能让人人具备编程能力。
另一大方向是多模态。过去几年市场预期过高,但今年生成图片和视频的质量提升很快,开始进入变现阶段。比如短剧、短视频内容已在平台获取流量并产生收益。
因此,AI投资不是“从算力过渡到应用”,而是两者并行。算力持续扩张,应用不断涌现,真正的机会在已落地并能变现的场景。
Q4:美国更侧重算力投入,中国更强调应用落地,这两条路径会带来怎样的差异?孔蓉:目前全球 AI 的核心竞争仍在中美两国。大模型榜单上主要也是中美公司。
美国更重视算力、能源和基础设施,但其电力和基建老化,这是瓶颈。近两年,美股中一些能源、电力板块的表现也印证了这种需求。
中国则在产品体验、运营、数据和成本端积累了优势。无论是社交、电商、本地生活等场景,中国的产品力普遍强于美国。这些能力在AI应用落地阶段尤为关键。
此外,DeepSeek的出现证明中国在基础模型上具备全球竞争力,阿里的“通义千问”、Kimi等也展现出实力。
中国公司在Agent类应用上的产品体验优于海外。总体而言,美国看重基建瓶颈在电力能源基模发展较早能力较强,中国优势及强在AI+超级场景落地!未来中国AI应用一定会赢!
Q5:GPT-5发布后市场反响平平,这是大模型遇到瓶颈,还是通用大模型的性价比下降?孔蓉:GPT-5市场反响不及预期,核心原因在于:预期过高。在AI热潮初期,市场几乎把所有可能性都演绎了一遍,导致大家对新模型的期待值过于夸张。
这并不意味着模型能力没有进步,而是进步未超出过度演绎的预期。再者,人才和技术已扩散,谷歌Gemini、马斯克的XAI、以及中国的DeepSeek、通义千问、Kimi等都在快速追赶。模型间的差距没有想象中那么大。
因此,未来AI投资不应只盯着OpenAI,而要关注全球多家公司的产品发布。OpenAI不再像早期那样一骑绝尘。
这个也是一个市场,在这个或者是产业,就是可能在GPT 5发布之后,大家的一个核心的一个观点,认为GPT 5它的产品不及预期,所以可能AI是不是出现了发展的一些问题,但我觉得其实这里面有几点要强调的是GPT 5它能力到底怎么样?或者是未来的AGI怎么样?其实在近两三年,我们刚开始AI的这个整个投资开始非常火的时候,市场已经把未来的所有AI的可能都已经演绎了一遍,包括它可能多智能,然后能力多强。
Q6:年初DeepSeek带动A股科技股重估。展望未来,A股和港股的投资机会,您更看好哪边?孔蓉:A股和港股的节奏确实不一样。上半年港股科技股涨幅较大,进入三季度后表现明显分化;A股则是在8月开始接棒,尤其是受DeepSeek带动,资金情绪明显升温。
往后看,我认为A股和港股各有优势:
A股:产业链完整,资金对“自主可控”的需求高,估值弹性更强,主题性机会更多。
港股:中国最好的一批科技公司都在港股,仍然还比较便宜。恒生科技类似于中国的纳斯达克!尤其是头部科技大厂在AI应用上的持续投入,会逐步兑现价值。
因此,短期看A股可能会更热闹一些,但如果站在一年以上的维度,港股的性价比不容忽视,尤其是头部互联网公司在AI应用上的持续投入,会逐步兑现价值。
以上精彩内容来自【见闻大师课·年度会员】权益中的直播专栏「大咖会客厅」
了解更多大师课会员权益,请点击此处或下图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星速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